從消費者的碳足跡追蹤、購物加價碳補償,到減塑日記、社交媒體的道德覺醒,五花八門的創新商業模式,讓企業利益與消費者的永續行動綁在一起,為地球帶來全新的希望。
碳信用額,是企業面臨減碳壓力的一道緊箍咒,但也充滿無限商機!除了碳信用交易、交易機制,風起雲湧的商機還包括金融創新所帶來的各項投資機會,例如碳ETF、碳抵消基金、碳抵消信用卡,以及抵碳誘因所驅動的清潔能源投資風潮。
森林是陸域最大的生態系, 台灣國土面積三萬六千多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六成以上, 如果從帳面上來看,台灣人均擁有0.092公頃的森林, 但是,保護每一棵樹,不准砍伐任一棵樹,就是愛護森林,護樹、愛樹嗎? 一直到我們策畫這個專題,探討永續發展的森林之路, 才知道坐擁豐富林木資源的我們,竟然99%倚賴進口木材; 而追求永續,其實應該是涵括「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面向。 2022年國發會發表「2050淨零路徑」,除了能源、產業、交通部門的轉型, 「森林碳匯」同時成為熱議焦點,台灣林業及時與國際保育和經營作法接軌。 我們驚喜地發現源自於產官學合作的亮眼成績、創新科技的應用, 鮮為人知的台灣林下經濟,還有林業循環經濟的面貌。 歡迎您光臨台灣森林新視界!
2020 年 6 月 20 號,北極圈內的小鎮出現攝氏 38 度高溫,那一天,比台北還熱! 暑假期間,我們將陸續介紹十部環保紀錄片, 有經典必看,有環保尖兵的奮鬥過程; 從食農教育,到台灣本地環境變遷; 從各個角度提醒大家,一起為地球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