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埔里是全台筊白筍最大產地,栽種面積約 1800 公頃,年產量達 4 萬 5000 公噸,佔全台約 9 成產量。埔里終年涼爽水質佳,讓生長在水中的茭白筍飽滿鮮甜,博得「美人腿」的美稱。但冬季時因山城日光不足,茭白筍不容易抽長而影響經濟價值。
為了讓筊白筍終年能維持穩定的品質,往昔農民於夜間使用高壓鈉燈照射茭白筍田,如此不僅可雖短生長時間,還能調節產期,卻也衍生出耗能與光害問題,不僅電費驚人,刺眼白光影響睡眠甚至行車安全,更有農民夜間巡田時因強光導致瞬間暈眩而摔進田溝裡,種種副作用在在令農民煩心不已。
刺眼白光 耗能與光害嚴重
在地的暨南大學得知後,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 USR 」,積極組成跨系研究團隊,嘗試用節能的科技手段幫助農民解決問題。
根據工研院先前的調查,茭白筍生長時適合紅藍光混合成紫紅光照射。暨大USR辦公室因此設計出茭白筍需要的特定光波長 LED 燈,取代全光波長又高瓦數的高壓鈉燈。 LED 燈本來就較省電,「同樣的時間, LED 燈用電量少了 75% ,」暨大應用化學系教授郭明裕說明。並且炫目白光變成了柔和的紅紫光,也大幅減低光害。
暨大團隊研究成果更登上國際期刊《 Applied Science 》封面,紫色的筊白筍田夢幻又迷離,令人驚豔不已。
節能夢幻紫光躍上國際
雖然成效鼓舞人心,但前期投入成本對農民仍是不小的負擔, LED 燈具成本約是高壓鈉燈兩倍,但可讓筍農省下至少七成電費,暨大團隊研究估計三年能回收燈具成本。南投縣政府雖有提供補助,但目前使用 LED 燈具的茭白筍田也只有 10 公頃出頭,還不到埔里全部種植面積的百分之一。
暨大 USR 辦公室也計劃繼續爭取更多政府單位共同輔導,降低茭白筍農的進場負擔,擴展這一片甜美的紫色夢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