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未來

15.保育陸域生態

老鷹想飛

7/29/2022

  • 作者 Hope Forest
  • 圖片來源 老鷹想飛 Facebook 粉絲專頁、維基百科 Wiki、台灣猛禽研究會 Facebook 粉絲專頁

有玩過「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嗎?在台灣,我們習慣把所有的猛禽都稱為老鷹。看了這部影片後,才知道台灣有 30 多種不同種類的猛禽,而這些我們以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其實處境艱難。



 你曾經為了什麼事情守護整整二十年? 
 

雖然知道一部紀錄片需要耐心和時間的積累才能完成,在看到《老鷹想飛》一開始的字幕,還是嚇了一跳。「1991 年起,沈振中老師開始觀察黑鸢,為了尋找台灣黑鸢消失的原因,雖後他放棄教職全心投入。同時粱皆得導演一路伴隨獨力拍攝。記錄這段守護黑鸢的故事,歷經 24 年,在各界支持下本片得以完成。」

訝異的是,怎麼有人能夠如此堅持,默默地實踐自己的信念。在知名生態作家劉克襄筆下,寫了一小段他剛剛結識沈振中的一段經過:「......1992 年冬天,我和沈振中初次聯絡。這之前,他寄給我三篇觀察老鷹的通訊。前兩篇,他記錄的老鷹都有名字,還不斷記錄交配、築巢,我以為是虛構的小說。但第三篇一開頭,他提到其中一隻叫白斑的,被獵人放置的獸夾夾傷了,基隆版地方報紙也有此一新聞。」

白斑的故事,在紀錄片中也有提及,獵人把捕獸夾放到黑鸢的巢內,導致牠受傷。為了防止這樣的狀況再度發生-他和夥伴在黑鸢築巢的樹身用帶刺鋼絲纏繞,希望阻止了更多黑鸢受害。沈振中立下誓言觀鷹20年,從此觀鷹之外,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

 

 黑鳶為什麼會消失? 


自 1980 年代起,因為環境變遷,臺灣的黑鳶數量急速下滑,全臺灣黑鳶的統計數量約 300 至 500 隻左右。 1991 年,人稱老鷹先生的沈振中老師,因為親身經歷基隆外木山一群黑鳶因為棲地破壞而消失,因此放棄 10 年的教職生涯,毅然立志為黑鳶立傳20年。

受到珍古德研究黑猩猩族群的啟發,為了尊重及不干擾老鷹的正常生活,他選擇了不分日夜而且是長時程的遠距離觀察方式來進行。從 1992 年起至 2012 年止,沈振中實踐了對自己的諾言--用20年的生命為老鷹寫傳記,從他 38 歲到 58 歲,沈振中記錄老鷹的深度已經超越了物種的界線。

 

 

 老鷹,想飛? 

粱皆得聊起這部紀錄片的命名,他說沈振中老師曾經在觀察過程中照顧一隻鳥斷了一邊翅膀的老鷹,因為沒有辦法飛,沈振中花了很多時間去照顧牠,而剛好在萬里有飛行傘,有次他一時興起地跟飛行傘的人員說,想要帶一隻鳥上去空中一起飛,讓牠體驗以前飛的感覺,後來他們就真的一起飛了。

影片中還有很多老鷹的巢,有的是只築了一半的巢,有的是棄鳥又棄巢……有很多鳥想在天空飛,但牠們沒有成功起飛,所以取名《老鷹想飛》是有雙重意思的。

 

 一個影像工作者的堅持 
 

而導演粱皆得也以長期致力於生態攝影著稱,2009 年上映的《返家八千里 黑面琵鷺》他與與英籍知名生態導演迪恩‧強生,組成跨國合製團隊,突破地理環境、政治疆界、天候、潮汐等困難與限制,扛著沉重的HD攝影器材,從臺南出發,一路追蹤到日本、中國東北的無人島,以及北緯 38 度線南北韓交界的停戰區,飛越五國,一萬六千公里,始完成臺灣首次,保育史第一次完整紀錄黑琵壯闊遷徙的珍貴紀錄片。


而說起《老鷹想飛》這部影片的發展,粱皆得表示一切都是個意外。原本只是單純想拍攝黑鳶的生態影片,因為沈振中老師的投入,以及林惠珊發現台灣黑鳶消失可能和農田使用劇毒農藥及老鼠藥有關,才讓影片有了意料之外的發展。

他描述,1992 年,有「老鷹先生」稱號的沈振中在觀察黑鳶時遇到問題,前往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請教劉小如老師,那時粱皆得是劉老師的研究助理,因此認識結下不解之緣。當時研究室正著手準備拍攝蘭嶼角鴞的記錄影片,對猛禽相當有興趣的粱皆得,在沈振中的同意下,開始使用 16mm 電影攝影機進行黑鸢的跟拍。只不過,原本計劃用幾年時間拍攝,卻因缺乏經費,再加上沈老師想做長期研究,所以直到 2010 年才終於完成拍攝。

他回憶把《老鷹想飛》從紀錄片變成電影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好不容易沈振中願意從幕後現身幕前,同時也收集許多相關資料,但因為影片在戲院上映必須有一筆將近兩百萬元的行銷費用,龐大的製作費沒有立即得到夥伴認同,只得暫時擺下,但他還是不死心,繼續朝電影的製作方式進行後製作。例如為了得到更好的影像品質,把 16mm 底片委請後製公司逐格掃描成數位影像,這部分就花費了贊助經費的四分之一。

最當他們完成五十分鐘影片初剪,準備向主要贊助公司報告進度時,一切終於有了好的反轉-得到監製及影片總策劃何華仁的認同。隨後也得到文化部補助以及企業基金會的贊助,這個電影夢才真正實現。2015 年 11 月 20 日於院線上映。

 

 

 國內外熱烈迴響 


為了能夠讓偏鄉民眾看到《老鷹想飛》,所以台灣猛禽研究會提出到偏鄉放映電影的想法,他們同時也在募資平台上進行「《老鷹想飛》院線上映 X 教育推廣計劃」,這個計畫很快獲得社會及企業支持,而開始在全台各地的各級學校巡迴放映。

有個特別值得一提的小插曲,是台北市大屯國小二年級陳冠聿小朋友,他看完《老鷹想飛》之後對黑鳶的生存困境感到很難過,於是寫了封信,透過學校寄給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希望郭董事長能對黑鳶伸出援手。沒想到一個小小的舉動,竟然真的讓郭董事長感動,所以現在全台灣三千七百所國中小學,都有公播版的 DVD。

《老鷹想飛》影片自從上映後,獲得很大迴響,除了沈振中老師投注二十年研究觀察的精神令人感動外,林惠珊突如其來的發現也同樣地發人深思。2016 年 2 月,製作團隊接受邀請到美國波士頓分享時,塔芙茨醫學院董事、比翼醫療基金創始合夥人何淑圭就說:「1962 年美國作家瑞秋‧卡森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提醒世人重視 DDT 對環境所產生的危害,相隔五十幾年,《老鷹想飛》就像台灣版的《寂靜的春天》,同樣提醒世人,應該重視人類對農藥的過度依賴,所產生危害環境及人類健康的問題。」

 

 

 尋找神話之鳥 


然而熱愛鳥類的粱皆得腳步卻不停歇。

在馬祖,有一種俗稱為「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頭燕鷗,由於牠數量稀少、鮮少有被目擊的紀錄,使牠的存在就像神話般令人景仰和期待,但其實在國際上,《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已將加牠列為極危物種,根據監測數據的統計,牠的整個族群數量可能不到 100 隻。

由於這種鳥類已經有超過百年沒有任何紀錄有牠的蹤跡,一度被認定為絕種,而牠之所以極危瀕危狀況,被專家歸因是棲地減少和濫採鳥蛋之故。而在馬祖,因為長年以來為軍事保護區,所以成了黑嘴端鳳頭燕鷗能自然生活的環境之一。目前在中國(China)、菲律賓(Philippines)、泰國(Thailand)與印尼(Indonesia)都有其被目擊的紀錄。

當年,意外發現黑嘴端鳳頭燕鷗的攝影師梁皆得,掀起了各界對「神話之鳥」追求的夢想和希望,而他自己也一頭栽進這個世界中,冀望挖掘更多關於黑嘴端鳳頭燕鷗的面貌。

在全新的紀錄片《尋找神話之鳥》當中,他化身為導演,跨越六國進行拍攝,除了邀集各國學者專家現身說法,帶領觀眾更加理解候鳥生態,更透過瀕臨絕種神話之鳥,反思環境汙染、生態浩劫等諸多議題。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