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未來

13.氣候行動氣候變遷淨零碳排 Net Zero

不願面對的真相

7/5/2022

  • 作者 林以德
  •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Pixabay

許多人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是從 2006 年上映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得知「全球暖化( Global Warming )」這個現象,這部片也是許多人開始接觸環保議題的起點!

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主演」,引發了世界各地人們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更成為帶動大眾實際作為的里程碑!想要了解環保議題脈絡,不可不看的紀錄片系列。


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這個出自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名言,不僅可以適用在生物演化,同時也在美國前副總統高爾( Al Gore )的身上得到最佳體現。

他輸掉了 2000 年,美國史上最受爭議的總統大選(有興趣瞭解來龍去脈的,請見「新聞小八卦」),轉而積極全力投注於環境保護,他長年進行氣候變遷資料收集與研究,在《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a global warning )一片中,他以當年( 2006 )大家還不是那麼熟悉的 TED 演說風格主持/主演,以他個人生命中幾個轉捩點為例證,解釋他為何投入這場氣候戰爭。

此片不僅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高爾本人更因推動環境保護、關心氣候變遷而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的獲獎人( 2007 年與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簡稱 IPCC ,共同獲獎)。


 當氣候變遷成為驚悚片 
 

小編第一次接觸環保紀錄片,就是 2006 年這部。

過去在我們追求經濟發展與便利的同時,卻讓地球環境付出代價,猜想這是原文片名,An Inconvenient Truth ,的提醒。而透過高爾的高知名度,也引發了世界各地人們對這部紀錄片和主題的關注。

片中運用了圖表、數據、照片,甚至動畫,深入淺出地帶出氣候變遷的嚴肅題目,溫室效應、全球暖化、極端氣候......這些遙遠的,我們現在習以為常,又或是耳熟能詳的事實,當年帶來的震撼正如這部紀錄片的副標題所說:「你從未經歷過如此驚恐的電影」。

 

▲ 2006  年:不願面對的真相 ( An inconvenient truth  :  a global warming  /  Paramont Picture )

在影片開始,並非直接切入主題,而是剪接卡崔娜颶風新聞片段做為伏筆,這個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外海登陸的颶風,造成了無數人死亡,及該地區空前未有的受創,是美國人至今仍難抹滅的記憶,同時也是極端氣候的鐵證。

片中呈現美國、非洲、以及阿爾卑斯山脈的冰河崩塌,長年積雪逐年後退直到消失;喜馬拉雅山脈冰川融化將造成全球40%人口用水缺乏,這些大家現在已經不覺得訝異的景象及預言,想像近 20 年前,世人初次接收這些訊息所受到的震撼。

在片中為了強調氣溫將在未來 50 年急遽升高,現場甚至用了電動升降梯,來顯現什麼叫做「破表」!

當時引來的是現場觀眾的笑聲,然而在今天回顧這段影像,才恍然大悟,專家們早就預測到地球升溫對人類生命的影響,而 2050 的淨零目標並不是空穴來風。




可是更嚇人的還在後頭,比方物種的滅絕比過去自然淘汰的速度高出一千倍;南極拉森冰棚崩裂融化,已經造成某些南太平洋島嶼居民移居紐西蘭,也就是第一批「氣候難民」誕生。

當時英國首相布萊爾的科學顧問如果格陵蘭( Greenland )和西南部南極冰棚融化,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包括美國佛羅里達、舊金山灣區、荷蘭等地區將被淹沒;北京和上海周遭的四千萬人,印度加爾各達和東邊的孟加拉的六千萬人,都將無家可歸!曼哈頓 911 紀念碑,也將被淹沒。這個景象讓人聯想到 2004 年上映的科幻災難片《明天過後》( The Day After Tomorrow )!


 這是最好的時代 
 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

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是充滿希望的春天,
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
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
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
我們正走向天堂,
我們也走向地獄……

這段出自狄更斯《雙城記》開頭的段落,可能是最常被引用的文學名句,但也恰好符合人類面對氣候變遷時的態度與行動方針。

1997 年通過, 2005 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是第一個要求締約國具體減少碳排的條約。但是 2001 年小布希上任後,就以其有「致命缺陷」而實質退出,然而當時美國是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現在為中國)。



2015 年,全球升溫幅度超過攝氏1度。各地洪水、乾旱、野火等極端天氣變得日益頻繁而嚴重,越來越多國面臨立即性的氣候變遷威脅。同年的「巴黎協定」是第一個同時呼籲已開發和發展中國家做出減排承諾的全球協議。該協議要求簽署國制定「國家自訂貢獻」( NDC ,指為實行協議而制定的國家計劃),且每五年要上調一次。多達 197 個簽署方承諾,將努力把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平均水準的攝氏 1.5 度內。

但是 2017 年,時任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批評巴黎協定不利經濟發展,並宣布美國將於 2020 年正式退出協定。

這,也催生了《不願面對的真相  2 》( An Invonvenient Sequel: Truth to Power )。



▲ 2017 年:《不願面對的真相 2 》(An inconvenient sequel : truth to power / Paramont Picture)

在首部曲問世十年後,高爾再度出征!

預告片中以川普駁斥高爾,說「全球暖化」是巨大謊言,數十億氣候變遷預算應該刪減,美國環保署該被撤銷做為引,而在這部 2017 年的紀錄片中,高爾舉出更多的數據、真實影像,科學研究,來做對抗。

他在全球各地演講,走訪提出新的解決方案的團隊。他呼籲大眾投身環保運動,將事實與政府和當權者溝通,讓他們做出正確決定!正如他在無數次演講中所強調的:阻止全球暖化「不是政治議題,而是道德責任!」




身為地球人,我們樂見 2021 年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在1月上任後首先採取的行動之一,就是讓美國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而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的第26屆聯合國環境高峰會( COP26 ),也達成了包括減排承諾、氣候融資與逐步淘汰燃煤等協議。

 2050 全球淨零目標雖然是一個艱難目標,但終於成為全球近 140 個國家的共識。台灣也在 2022 年 3 月 31 日公布了 2050 淨零排碳路徑圖和策略。


 地球人的關鍵十年 
 

如果您覺得到 2050 年還很遙遠,我們有充分的時間,那我們再提供一個數據:

2021 年 8 月 9 日, IPCC 公布了一個從 2014 年以來關於氣候變遷的科學報告,顯示全球暖化的速度比當初估量的還要快,預計 2030 年左右地球表面均溫將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出攝氏 1.5 或 1.6 度。這比 IPCC 在 2018 年前預測的時間( 2040 年升溫攝氏 1.5 度)還要提早整整 10 年。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企業與團體稱我們正處於「關鍵十年」。
 



這是我們不願面對,但又不得不正眼看待的真相!

此篇是本專題的第一篇文章,是沉重的事實,但也希望這樣的「重量」,能成為改變您個人行動和周遭環境的動力。

Keep Calm and Fighting!

新聞小八卦

官方說法,高爾( Al Gore )曾經擔任美國副總統(柯林頓總統的副手, 1993 - 2001 )。但是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中,他自我介紹時則說「我曾經是美國下一任總統」。這是因為 2000 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黨候選人高爾,和共和黨候選人小布希( George Bush Jr. )的計票風波。 2000 年 11 月 7 日美國大選中,高爾贏得了普選,得票比布希多逾 54 萬票。但因為美國選舉人制度,兩者差距不大。後來佛羅里達州的計票出現了爭議,更使選情陷入僵局。剛開始,因為電視媒體最初報導佛羅里達州由高爾勝出,但差距隨著開票進展逐漸的拉近,接著被認為是由小布希勝出。因為結果太為接近,被宣布無法判定。然而佛羅里達州在最初的重新計票中顯示小布希獲勝,但隨即被指控在投票過程和選票處理上有所瑕疵。 由於佛羅里達州地方法規定,最後全州的選票都由機器進行重新計票。雖然第二波重新計票結果拉近了兩人的差距,但結果小布希依然獲勝。不過該州卻有四個郡出現大量廢票。 12 月 8 日,該州最高法院宣布四個郡必須以人工方式重新計票。翌天再以機器計票,結果顯示小布希在該州僅僅以 537 票贏得了選舉,取得佛羅里達州 25 張選舉人票。 最後聯邦最高法院介入,終止人工計票。這使得小布希贏得了 50 個州裡的 30 個,而在選舉人票裡,高爾也僅以 266 票對 271 票, 5 票之差敗給小布希。 2000 年 12 月 13 日高爾致電小布希,正式承認敗選。 對這個美國總統大選風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鹿死誰手》( Recount ,又有譯稱「選票風波」或「重新計票」)來看。這部電視電影獲得 2008 年艾美獎最佳電視電影獎( Emmy Awards, Outstanding Made for Television Movie ),並獲得其他多項獎項及提名。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